美术设计与建筑学院简介一、学院简介珠海科技学院美术设计与建筑学院集美术、设计、建筑等多学科于一体,下设视觉传达设计、动画、建筑学、城乡规划、艺术与科技多个专业,美术类专业成立于2004年建校之初,2024年底融合原美术与设计学院及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成立美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十年以来,学院积极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之中,不断增强教育特色、树立专业品牌、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多元化产教融合发展模式。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院坚持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结合新变革、新技术,立足珠海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以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域文化、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和城市特色,建立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秉承“立德树人、服务地方、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师资水平,强化特色专业,突出学科重点,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二、专业介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制:4年学分:160学分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是具有艺术设计基础理论、视觉传达及现代数字媒体设计创作方法等综合知识,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能独立进行视觉传达设计实践与设计创新,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设计伦理观、良好的职业道德,符合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与社会时代需求,能立足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胜任在专业设计机构、传播机构、企业、中等院校、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视觉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即具备艺术设计基本素质又拥有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素养及能力,能够在更多领域中从事视觉设计、开发、营运、管理等,是知识面广、技能扎实的高级创意型、跨界型、应用型人才。专业以“AI赋能、数字化、品牌化、跨界融合”为特色,成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领域的标杆培养基地。核心课程体涵盖装饰图案、字体设计、标志与图形、书籍设计、展示与陈设、设计概论、包装设计。还包含品牌视觉系统设计、交互与数字媒体设计、智能设计工具应用、创新创业设计、特色实践多个模块。动画专业学制:4年学分:160学分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培养目标是根植于珠海,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以市场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打造实践教学体系为重点。重点掌握动画、漫画、游戏领域创作、制作及应用。掌握动画专业必要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能够在文化创意、出版传媒、动漫游戏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创作、制作、传播、运营、管理相关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动画专业集合绘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着重培养学生动画、漫画、游戏设计等方面的创作与制作能力,及相关工具应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制作方法。核心课程涵盖动画概论、运动规律、剧作与脚本(植入AI叙事逻辑分析与智能编剧工具应用模块)、角色设计、分镜头台本设计、AI辅助设计、AI辅助创意开发、二维三维动画创作(融入生成式AI动画制作和动态捕捉系统,提高动画制作效率及精度)、游戏UI设计、游戏特效、游戏关卡设计。建筑学专业学制:5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分:200学分建筑学专业是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依托珠海市的地域特点,与地方政府、规划建筑设计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合作,在滨海城市设计、海岛保护与开发、历史街区活化与更新、乡村振兴等领域。课程主要以设计实践类课程为主,除设计类课程外,还包括:美术写生、城市与建筑考察、建筑师职业素养实践以及综合营造实验室和数字建构实验室的相关课程。建筑学专业顺应人工智能化社会发展方向,将AI融合空间设计教学,创建全新的沉浸式建筑设计模式;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使用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人居建筑环境;方向基于华南地区湿热气候及极端条件下的城市空间等内容展开研究,包括滨海人居环境优化、滨海建筑设计、海岛保护与利用。核心课程涵盖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基础、建筑制图、建筑与城市认知、建筑设计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居住环境与住宅设计原理、专业外语、建筑力学、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设计理论。城乡规划专业学制:5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分:199.5学分城乡规划专业立足“地域性”、“技术性”和“政策性”,注重培养具备“空间规划+数字技术+公共治理”三个维度的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发展战略、行业变革、粤港澳大湾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城乡规划专业知识,良好的工程项目编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能熟练地运用专业技能在规划设计机构、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开发公司等工作的城乡规划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涵盖城乡规划设计、城乡历史保护与更新、城市设计概论、城市大数据、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区域经济分析与规划。艺术与科技专业学制:4年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学分:160学分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未来数字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艺术感知力 + 技术执行力 + 创新实践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不仅应熟练掌握传统与数字艺术表达手段,还须具备编程逻辑、交互思维与系统设计意识,能够在科技赋能艺术的时代趋势下,独立完成从创意构思到技术实现的全过程。学生应具备扎实的人文素养、视觉表达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能够胜任包括数字媒体艺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交互设计、文化科技项目策划与实施等多个领域的专业岗位。通过课程学习与真实项目训练,学生将具备解决复杂问题、推动技术与艺术融合创新的能力,并在推动文化传播、技术普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此外,专业强调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技术伦理、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成为能够引领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涵盖造型与设计基础、智能化空间设计、VR全景设计、数字化交互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智能产品设计。三、办学特色美术设计与建筑学院秉承“多学科、应用性、开放式、高水平、有特色”办学定位,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模式,明确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特色,以能力提升为主线,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有特色、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专业群;坚持服务性、适应性、导向性相统一的办学思想与学科建设思路,优化专业结构,推进学科相互依托、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提升师资水平,凝练学科方向,强化特色专业,突出学科重点,提高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突出艺术设计和美术创作优势,凝练艺术教育特色,打造学术研究品牌,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学院各专业采用小班教学、师徒式的培养模式,以地域化为依托,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符合区域经济与社会时代需求。建筑学专业通过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后,不断加大学科发展的建设力度,为重点学科的三个方向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证。学院依托珠海市的地域特点,与地方政府、规划建筑设计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合作,在滨海城市设计、海岛保护与开发、历史街区活化与更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内取得了一批设计和研究成果。提升建筑智能化应用,大力培养建筑信息化人才。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讲座与实操演示。在课程建设中完善数字化课程,增设新软件应用教学,选取优秀地学生进行技术训练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大赛;同时更好地满足社会及师生需求。 四、能力培养学院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坚持以校企合作引领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了专门服务于艺术和设计业的专业群,致力于培养适应各产业发展需求,具有良好创意设计与制作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坚持以职业素质为核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注重专业化技能培养及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从专业理论到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之中,依据职业岗位项目要求,将工作岗位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形成阶梯式能力培养构架,依照基础与专业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一、招生背景1、招生背景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下,建筑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数据驱动设计、AI辅助决策成为未来趋势。本微专业聚焦“城市数据科学”与“建筑数字化”两大前沿方向,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建筑学科知识,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程涵盖Python编程、机器学习、城市数据分析及AI建筑设计优化,帮助学生掌握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适应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等领域的发展需求。2、特色优势学科交叉,紧贴行业需求:课程突破传统建筑学边界,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数据科学,培养既懂设计又精通数据分析的建筑人才。学生将学习如何利用大数据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建筑性能,并运用AI工具生成高效设计方案。实战导向,强化技术应用:通过城市数据可视化、机器学习建模等实践课程,学生可直接参与真实项目,如智慧城市模拟、建筑能耗优化等,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就业前景广阔:随着BIM、生成式设计和智慧建造的普及,掌握数据科学与AI技术的建筑人才供不应求。毕业生可胜任数字化建筑设计、城市数据分析、智慧城市规划等新兴岗位,职业发展空间显著拓宽。3、推荐理由本微专业适合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专业学生拓展技术能力,也欢
艺术与科技
艺术与科技专业依托珠海地理区位与粤港澳大湾区政策优势,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与文化融合发展战略,致力于培养兼具艺术素养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围绕虚拟现实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智能空间与产品设计三大核心方向,构建跨学科融合的教学体系,强调艺术创意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以“艺科融合、产教协同”为特色,通过整合美术与设计学科优势与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先进科技,搭建涵盖课程开发、项目实践、科研探索的完整育人路径。依托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面向未来数字创意产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提升设计思维、技术应用与团队协作能力。一、就业去向艺术与科技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扎实的艺术基础与科技应用能力,能够在文化、科技、教育、传媒等多个领域灵活就业,胜任创意设计、技术开发、项目实施与跨界整合等工作。毕业生可从事数字媒体与新媒体艺术创作、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体验内容开发、智能产品与交互空间设计、智慧展览与文化科技项目策划等岗位。同时,随着教育科技的发展,毕业生也可投身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或参与创意产业中的品牌建设与内容管理。此外,专业设置强调跨学科能力培养,学生毕业后
城乡规划专业
城乡规划专业立足“地域性”、“技术性”和“政策性”,培养具备“空间规划+数字技术+公共治理”三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空间规划设计立足于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专业聚焦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规划,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强化空间规划设计、土地政策、土地管理、空间治理、规划法律法规,培养基层规划管理人才,实现“规划+建筑/景观”,“规划+公共管理”,“规划+社会科学”,的跨学科发展格局。数字化智慧城市规划城乡规划专业注重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强化GIS、AI、城市信息模型(CIM)、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应用,提升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智慧化水平。通过城市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推动城市智慧管理、智慧社区建设,实现“规划+信息技术”“规划+AI”“规划+大数据”的教育模式。存量空间发展规划该方向聚焦“城市更新+传统村落保护”,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城市老旧区域和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再生,实现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规划+运营策划”“规划+绿色低碳”“规划+生态韧性”。一、就业去向政府与事业单位——自然资源系统、住建系统、发改系统、镇人民政府城建部门;规划设计机构及团体——传统规划设计院、
建筑学专业
建筑学专业(AI+空间设计方向):顺应人工智能化社会发展方向,将AI融合空间设计教学,创建全新的沉浸式建筑设计模式。建筑学专业(智能建筑方向):结合建筑行业发展方向,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使用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人居建筑环境。建筑学专业(滨海城市人居环境方向):基于华南地区湿热气候及极端条件下的城市空间等内容展开研究,包括滨海人居环境优化、滨海建筑设计、海岛保护与利用。一、就业去向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建筑设计事务所等设计行业单位,从事建筑、规划与景观设计及相关研究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工作;人居环境相关行业,如房地产及其运营与维护、旅游地产开发与策划工作、乡村振兴、古建筑修复与保护等;可以进一步深造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博研究生,在高校等研究机构工作。二、核心课程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基础、建筑制图、建筑与城市认知、建筑设计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城市规划原理、AI空间设计、建筑智能化、人工智能科学、居住环境与住宅设计原理、专业外语、建筑力学、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物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2012年通过本科专业学士学位资格评估,2017年被评为第一批转型试点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8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13名,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在读8名,双师型教师13名,多名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拥有专业行业委员、会长、行业专家,师资结构合理,综合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鲜明。专业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以项目驱动启发学生自主研究和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特色和质量,课程具有串联性和融合性。本专业设置6组课程模块,包括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会展设计、产品设计、中国书画。从大学二年级起,学生选择其中1组课程模块,学院将根据学生自主报名情况和教学资源接收能力统筹划定课程模块开展教学。核心课程包含:传统装饰与图案、字体与手绘POP、展示与陈设、标志与图形等,可通过学习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并进行综合性设计及应用。通过4年的系统学习,毕业生主要就职于广告设计、宣传与策划、产品造型设计及包装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影视媒体设计与制作、印刷与出版、服饰服装设计、美术教育等领域。截至目前已经与58 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往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9%。近年获国家级奖励20余项,省级奖励100余
动画专业
2012年通过本科专业学士学位资格评估,第一批校内特色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副教授5人,讲师4人,在读博士2人,双师型教师4名,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1人。动画专业拥有一支由多名企业、行业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师资结构合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专业集合绘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着重培养学生动画、漫画、游戏设计等方面的创作与制作能力。本专业设置2个专业方向,包括影视动画、游戏美术。从大学二年级起,学生选择其中1个专业方向,学院将根据学生自主报名情况和教学资源接收能力统筹划定专业方向开展教学。核心课程包含:角色设计、场景设计、UI设计、游戏特效等。学生通过4年系统的专业学习,影视动画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就职于动画公司、影视制作机构、电视台、出版社等单位从事卡通漫画、动画、影视特效制作、电视广告制作等领域。游戏美术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就职于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互联网互动娱乐领域,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等无线娱乐领域从事设计工作,还可以从事影视动漫制作、电视传媒行业及广告传播等商业制作。现与省内40 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校企合作、学术交流、实习实
美术与设计学院在第十届“中装杯”全国大学生环境设计大赛中喜获佳绩
12月17日,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举办的2024年第十届“中装杯”全国大学生环境设计大赛获奖榜单揭晓。美术与设计学院的代表队在此次大赛中表现出色,分别荣获“乡村振兴类-乡村规划设计”二等奖两项和“公共艺术类”三等奖一项。美术与设计学院获评优秀组织奖,戴明杰、黄翯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中装杯”全国大学生环境设计大赛,是在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指导下组织开展、面向全国在校环境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公益性大赛,十年来共覆盖院...
2024-12-19
美术与设计学院举办珠海西部“非遗”视觉化呈现项目启动仪式
12月11日,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至善楼F205举办珠海西部“非遗”视觉化呈现项目启动仪式。此次仪式标志着美术与设计学院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吴卫光、各专业负责人及教研室主任等出席了此次活动。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吴卫光致辞启动仪式上,吴卫光首先发表了致辞。他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美术与设计学院立足珠海西部地区“非遗”文...
2024-12-12
美术与设计学院开辟《设计写生》实践教学新路径——基础教研室教师带领学生赴学校“实践教育农场”进行设计写生
《设计写生》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设计表达与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环境。因此,美术与设计学院基础教研室充分利用了位于斗门区的“珠海科技学院实践教育农场”的现有条件,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实践教学之旅。11月29日上午8点,基础教研室的林跃明、田欢两位老师分别带领视传6班、视传5班共计65名学生,前往实践教育农场,开展了设计写生训练活动。活动期间,在老师...
2024-12-02